深圳市升阳升社会工作服务社
理论知识

【理论学习】个案、小组、活动和项目,都用甚么理论?

时间: 2018-10-20 21:05:16浏览次数:2561
为何要理论?

在未回答前,先了解为何在社工表格上,总会有此一栏。

内地社会工作在发展初期,大量参考了国外,包括香港、台湾、美国、英国、德国等地区的社会工作模式。 而其中香港的参与和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当时有很多香港的学者和资深社工参与在当中,了解到很多内地持证或等待考证的社会工作员或社会服务从业员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并且内地的社工专科课程的实习时数不足,质量什低,很多时实习社工到单位实习,做的只是单位的文书工作,全无社工元素。故此,香港督导引入了针对实习社工的学习模式,套用到各文书当中。另一方面,内地的社工系统亦急于建立一套适用于内地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各评估机构均是从大学精选出来的学者,就更注重理论的应用。

故此,在实践中着重理论,除了协助训练不足的社工,补充理论的缺欠,也是帮助社工工作建立理论框架。

社工运用理论的情况?

在国内督导了五年,社工经常运用的理论离不开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其实是行为动机理论)、社会互动论、认知行为理论(有些社工只写ABC理论)、社会学习论等等。曾有社工表示他的前辈教他不知用甚么理论就写马斯洛、社会学习吧,好像这几个理论是百搭的。非社工专业但又考到社工证的社工问题尤为严重。

有次修改一份「儿童安全教育」的计划书,社工将马斯洛基本需要中的「安全」误解,把马斯洛的安全,等同安全教育的安全。这完全是只看字面意思,没有深究理论内容的谬误。这类社区教育活动,可以运用学习理论、社会学习论等。

近期某些香港督导教授了正向心理学,同事又一窝蜂的采用。有社工在督导时表达,认为自己已明白正向心理学,所学的都够用在活动上了。就算社工得天独厚,天资聪敏,也不可能上十多小时的课就掌握活用吧!

有些在前面写了用某某理论,但后面的个案介入或活动设计,全都与前面的理论无关。

综合而言,社工在运用理论上的问题,包括可用理论少;错误理解以致错用理论;对理论认识不深又不愿花时间研究;门面功夫写一下,根本没有运用。只有很少数社工,谦虚学习,真正下功夫深入认识某理论,并且在实践中运用。

在哪里用理论?

理论可以从整体介入框架、对问题的分析、介入手法的设计、评估方法和活动中介绍的内容中呈现。

例如社工社区工作中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社会运动模式(Social Action Model)、社区发展模式(Social Development Model)、冲突模式(Conflict Model)、充杈模式(Empowerment Model)等,均为整体的服务介入策略,提供整体的社会问题/现象的分析、介入、手法和评估等提供指导思想。又如个案工作中常用的行为治疗(Behavioral Therapy)、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理情治疗(Rational Emotion Therapy)、寻解导向治疗(Solution Focused Therapy)、人本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家庭中心治疗(Family-Centered Therpay)、叙事手法(Narrative Approach)等等,都对案主的问题/需要/行为现象,有特定的理解或解释,因而产生不同的介入进路和手法,例如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会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成员的关系、家庭规条等等分析,从而找出介入的策略;米高怀特(Michael White)的叙事治疗强调不应把人看成是问题,要把问题从人身上拿出,让人与自身的问题加以对话,重新去掌控自己的生命;寻解导向治疗并不着重问题的因由,只着重问题的解决,只要问题解决了,个案的辅导目标就算达成,可以结案。

因为每个理论或治疗手法,都有它特定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社工在运用上述的理论时,最好只运用其中一个。

有些情况,是社工运用理论对特定问题的理解,例如青少年的反叛行为,长者不断重复个人生活经历,一般均会运用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交成长发展理论去解释。又例如在婚恋辅导中,家庭发展理论就成为重要的指导理论,帮助社工设计活动去指导在不同家庭发展阶段的家庭。对问题的理解,有时不同的理论也是可以互相配合,例如针对20-28岁的适婚单身男女活动,心理社交成长理论、家庭发展理论和爱情三角理论就会交错运用:心理社交成长理论指出这个年龄的成长发展任务就是建立家庭和事业,他们要在独身与婚姻中作抉择;家庭发展理论帮助参加者认识各自的家庭观如何从原生家庭中成形,如何在婚姻中作出适应和调整;爱情三角理论的激情、亲密和承诺,则解释和指导如何建立健康的婚姻关系。

针对特定对象的讲座、成长工作坊、社区教育活动,因着活动的教育成份,也会直接向参加者教育某些心理学、社会学或教育学的理论。例如针对幼儿家长的幼儿教育及照顾技巧工作坊,社工就需要用浅白通俗易明的方法,引用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皮亚杰(Piaget)、蒙特梭利(Montessori)或杜威(John Dewey)等跟幼儿发展和学习有关的理论。

怎样体现理论的运用?

在文书写作的层面,社工需要抓紧关键词的运用。例如理情治疗,就必须抓紧「引发事件」、「非理性思想」、「思想影响行为情绪」等关键词,在个案介入的过程中,教育案主分辨和找出非理性思想,社工亦要敏锐在对话中出现的非理性思想,透过重置(Reframing)、对质(Confrontation)等手法,引导案主逐步转化非理性思想。在社工的个案记录中就要看到相关的对话和技巧的记录。

在操作的层面,社工需要辨识所运用的介入方法、活动的设计,是合乎社工期望运用的理论。例如针对学生上课时随意离开座位及动手行为的行为治疗小组中,社工如果运用行为治疗,就要说明教导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期望行为出现时给予的正向奖励和非期望行为出现时的惩罚。这好比一个人说用的是太极功夫,那耍出的套路就要是太极的套路招式。

在社工个人价值观层次,也是督导和学习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当社工说运用某理论时,社工要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个理论对人和改変的假设,真心相伩这些价值观是对案主有用的。如果只是空有招式技巧,内心却并不认同,这是对自己的不真诚,服务对象是会感受到的。例如某社工说自己运用优势视覚理论去帮助长期病患老人,但心里却经常认定老人对自己的病不够积极,这样就无法看到老人为自己的病所花费的努力,包括定期去接受检查、寻求别人的帮助、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好计划,社工只会听到老人重复说「年纪大,机器坏」、「无得医」等说话。

借助中国功夫中「形、招、意」来解释,文书所记的是「形」,社工实践中是「招」(式),社工自身的价值观是「意」。「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社工若只是学习理论中的操作,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应付,就好比金庸笔下的慕容复功夫,持着财力和家势,学得各门武功套路,却不懂武功的心法,外表和招式确实是武林高手,应付普通江湖中人是够用,但遇上真正的高手,两三招就露饀了,搞不好,还会害人伤己。当然,「功」不是一日可练成,需要在过招中不断反思,认识自己的不足,「功夫」中的奥妙;初学时,如令狐冲跟师叔风清扬学独孤九剑,各招式要熟记,从实战中领悟剑法的奥妙,到最后忘记一切的招式,就是把所学内化,形招意合而为一,随心而行。


来自:中国社工时报

深圳市升阳升社会工作服务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对本网站文字及图片进行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电话:0755-26530074 26456633
机构邮箱:syssg2009@126.com
机构地址:南山区前海花园三期36栋G1
前海花园位置:南山区前海路与桃源路交汇处(前海人人乐对面)
开车路线:月亮湾大道和一号路的交界处  为前海花园三期后门
附近公交站点:大新村、星海名城、南贸市场、南山法院、大新小学
公交线路:396、58、42、98、305、201等
粤ICP备17078112号-1

扫一扫关注我们